基础汉语教法论
华苑中文学校 雨文
汉语从半坡文化陶器上的复杂刻画算起,其发生、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大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特别是近三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汉字、构词、组句、炼词和谋篇,注入了无以伦比的智慧和心血,使汉语从简单生动到丰富绚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最古老而又具有强大表现力、无限生命力的语言。
中华民族在创造汉字和词汇的过程中,同时发明了汉字和词汇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经过了数千年的锤炼,发展成为完善的创造汉语字词的科学规律。因而,这些规律构成了我们今天汉语字词教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
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汉字造字法
现代汉语使用的字大约6700多,其中3700多字占到现代出版物上汉字出现率的99.9%。其余3000多字只占0.1%。这个数字说明汉语的3700个常用字作为语素,能够组成表现世界千变万化现象的词汇。一个人掌握了3700个字就有可能进入汉语五彩缤纷的世界,阅读汉语现代出版物。不言而喻,学习汉语要从学习汉字开始。中国人学习这些汉字很少有叫苦连天的。但是,外国人尤其是母语为拉丁语系的人却很少有不诉苦的。主要原因是语系的巨大差异。从拼音文字,转向象形文字,原有学习母语的习惯,就会成为进入另一种与之迥然不同的语系的巨大心理障碍。因此,教授非汉语语系的学习者学习汉语,首先应该帮助他们跨越语系的差距,克服学习母语习惯带来的心理阻力。这就需要我们指导他们建立学习汉语的新习惯,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形成规律,理解汉字的形式美和智慧美,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我理解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能力。
汉字的形成规律即汉字的造字法。只有掌握汉字的造字法,才有可能学会欣赏汉字的形式美,学会欣赏汉字的智慧美,才有可能具有独立理解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能力。这个办法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中国传统汉字的基本教学方法。
汉字造字法是汉人祖先创造汉字的基本原则,古代称为“六书”。古代没有字典,教儿童学习汉字,首先授以“六书”,作为识字的门径,所以“六书”也被称为识字的方法。“六书”早在中国战国末期就已经被提出,到了汉代,语言学家刘歆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今天经过进一步整理才表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象形”就是按照实物的形体,“画成其物”。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保留了一些纯表形文字。例如,日、月、鸟和马。每一个纯象形汉字都是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图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极好的入门途径。笔者曾经有一次教授美国人汉字的经历。他们起初害怕看汉字,感到它神秘而不可理解,但是,当我把一个汉字的甲骨文纯象形字描绘出来的时候,他们突然感到亲切、生动而美丽。他们自己就能够猜出这幅“图画”表达的意义了。甲骨文中的日和月,使他们一如看到带有“黑子”的太阳和有着“阴影”的月亮;甲骨文中的鸟和马字,使他们一如看到伫立枝头的小鸟和甩动尾巴的骏马。纯象形汉字,激活他们的想象,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轻而易举地理解字义,掌握字形。从而,有助于他们挣脱学习拼音文字的习惯,跨越语系差异的障碍。
但是,不是所有语义都能够被画出来的,抽象概念就画不出来,这就必须创造另一种造字方法。于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创造出指事的方法。
指事是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语义,使人能够“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字有两种:一种是用纯符号表意的,例如,上和下字,是能够“察而见意”的。另一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个符号表意,例如,本字,是在象形字木的下面,加一横,这个字“视而可识”,它表示树根,以后发展成为“原本”“根本”的词素。学习指事字,需要观察和思考,所以它们能够激发人的智慧。这就是说学习汉字需要想一想,动动脑筋,就能够学得容易、快速和牢固。
会意也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但是,比指事更复杂一些。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素构成一个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休息的休字,是“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倚在树木旁休息的意思。
形声,是汉字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思想。形声字也是由两个字素组成,一半表意,一半表声。表意部分称为形旁,表声部分称为声旁。我们从造字法的发展过程看,汉字的发展是从表形趋向于表意,再从表意趋向于表声的。到了汉代,形声字已经成为汉字的主流。汉字的数量越多,形声字的比例越大。在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到了汉代,《说文解字》收入9000多字,其中8570字为形声字,约占80%。现代汉语中形声字达到90%以上。
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形声字,是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利用字的形声分析法有可能按照形旁或声旁相同的字,成群地教授汉字。例如,同时教授同一形旁的字“江、河、湖、海”,同一声旁的字“常、尝、偿、徜”。这不单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学习读音,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掌握字形。汉语中的四声是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听觉上很难辨析的,尤其需要使用字群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提高听觉,练习发音。例如,“妈、麻、马、骂”“山明水秀”等等。
中国儿童识字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利用韵律和节奏,成群传授汉字。例如在《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节奏和韵律是多么鲜明。儿童可以按照《三字经》的韵律成群地学习汉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动听。《百家姓》也是这样,“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魏,蒋沈韩杨。”“王”“杨”同为江阳韵。所以,我们应该研究中国古人汉字的教学方法规律,继承和发展这个宝贵的传统。其中,字群教学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的实际问题是: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动机形成字群,形成什么样的字群,对于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儿童最富有吸引力,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具体研究、探索和创造的。例如,根据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0%的高频率,我们提出按照相同声旁或形旁组成识字教学的字群。《三字经》和《百家姓》是按照汉字的韵律组成字群的。这些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识字的启蒙教学方法,而对于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由于这些方法是根据汉语的内在规律而提出的,因而也具有同样强大的启蒙作用。在私塾中,儿童通常是在学会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识字的启蒙读物,奠定了识字的基础以后,才开始教授四书五经。
以上这些都是根据汉字字形和字音,组成用于识字教学的字群的。但是,在学生有了一定识字基础以后,我们还可以根据字义组织字群。按照意义相近的字组成字群,有可能将学生带入另一种学习汉字的境界。意义相近的字,被称为同源字。例如,“皮”,是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上的组织;“被”是覆盖在人体上的;“披”一般指覆盖在肩上的动态;“帔”是中国古代披在肩上的服饰。再例如,小犬为“狗”;小马为“驹”;小羊为“羔”。由此可知,按照同源字组成识字的字群,学习的难度较高,不适于教授初学者,但是,对于学习汉字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使用这种办法教学,将有助于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单字,而且能够加深他们对字义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出进行字群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针对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精心选择组成字群的动机原则,安排字群的大小、范围和规模的原因。
成群地教授汉字,用一个概念对它加以表述,这个概念是“字群教学法”。它是我提出的,但是,这不是我的发明“专利”,因为在实践上,很早它就是中国汉字教学传统做法了。我这样讲不是因为谦虚,而是想说明字群教学法是经过时间考验证明的汉字教学的科学方法。
总之,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是富有深刻的逻辑内涵的,并且富有生动的形式美、丰富的智慧美和动听的韵律美。借助汉字的美感和逻辑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汉字造字法,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就有可能迅速跨越语系障碍,轻松自如地学习汉语。
因此,有必要按照汉字造字法编写以非汉语为母语学习者的汉字教材。这是笔者正在进行的工作。
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汉语构词法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中型词典。它收入的条目,包括字、词、熟语和成语,共约56000多条。如果我们除去6000字条,那么词条大约50000。这么多词语,逐个记忆无疑是十分艰难的,但是,因为汉字是由构成汉语词汇的词素构成,所谓词素就是在词语中具有基本意义的汉字。所以学生认识了汉字,掌握了汉语的构词法,学生就有可能在认识汉字的基础上理解词义。这样不但能够帮助他们记忆已经学习的词汇,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推知未曾学习的生词词义。特别是对新产生的生词,学生有可能根据字义和构词法推断词义。汉语构词法具有发生和生长功能,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增长汉语词汇的本领。在学生掌握一定汉语词汇的基础上,应用构词法分析词义,他们就有可能轻松而迅速地扩大汉语词汇。这样学习汉语词汇,学生随着词汇的丰富,他们将有可能形成丰富汉语词汇的自然生长能力。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的必然过程。他们在掌握一定数量规模的词汇之后,遇到未曾学习的词语,一般不需要再去查词典,根据组成词语的词素意义和构词法,很自然地知道这些新词的意义。因此,我们说汉语构词法是汉语词汇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汉语构词法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词汇构词法:词汇扩大构词法:词汇创生构词法。
基本词汇构词法常见的有七种。它们是根据构成词语的词素的性质和它们之间内在的意义关系划分而成的。这七种是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词汇扩大构词法主要是利用具有高构词能力的词素,根据具体的语境,创造具有精细语义的大量词汇。这些词素不但具有构成词语的能力而且具有创造新词的能力,使汉语能够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也为使用汉语的人根据表达的需要创造新词提供渠道和空间。
词汇创生构词法应用的时代是很早的,但是被语言学家发现这个语言现象,研究它,并且总结出规律,是上世纪中叶的事情。它不单对语言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有可能对人类语言继续发展增加新的动机和因素。
所有这些构词法都为我们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我逐项加以具体说明。
应用基本词汇构词法讲授汉语词汇,不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意义,便于迅速记忆,更主要的是教授了理解词义的方法,使他们有可能获得独立领悟汉语词汇的能力。我们以并列式词汇的教授为例加以说明。“东西” 、“春秋” 、“领袖” 、“朋友”都是并列式词语。“东西”一说认为,它是“东西南北”的略称,以四方表示物质,引申为物件。一说认为,此词产生于中国唐代。唐代京城西安,商市分东市和西市。购物赴东市或西市,因此,购物转义为买“东西”。“春秋”是“春夏秋冬”的略称,以四季表示时间和历史。“领袖”是衣服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子”和“袖子”的略称,借此表示重要人物。“朋友”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的略称,既同师又同志的密切和友好关系的人们,才是朋友。
从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应用汉语词汇发生的理论,分析词素,探明词源,可以帮助学生生动而深刻地理解汉语词汇。特别是因为汉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严格而科学的发展过程,使词义的产生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基础汉语教学的坚实理论。
应用汉语词汇扩大构词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对迅速扩大学生汉语词汇具有很大意义。充分利用那些具有强大构词能力的词素,可以起到温故知新,以旧带新,巩固词汇,提高汉语语感的作用。我们以“春”字为例。表示四季开始的“春”,她是最富有生机、绚丽多彩的时光,青年表示爱情的季节。所以,“春”具有极为强大的组成新词的能力。从季节意义上,她可以组成几十个词语:春光、春色、春兰、春游、春装、春雨,等等。按照“春”具有蓬勃的意义,她可以组成“大地回春” ,“春色满园” ,“枯木逢春”等等。根据“春”有表示情爱的意义,她可以组成“春心” ,“春情” ,“春意”等等。一个“春”字,可以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汉语词汇天地。当他们掌握了一个基本词素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就不但有可能独立理解词义,而且有可能独立创造新的词语。
创生构词法正在创生。我们可以说随着人类的发展,语言内在的新的发展规律也在诞生。语言表现力的增强要求语汇更加精确、更加细腻,这就需要有新的发展规律与之相适应。我们仅以实物颜色词的产生为例加以说明。近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语种先后产生了实物颜色词。实物颜色词就是将实物词加基本颜色词构成新词,例如,“雪白”。在汉语中,这种颜色形容词在元代以前尚不多见,明清以后始为滥觞。《石头记》中,曹雪芹运用实物颜色词,为我们真实地再现清代服饰色彩的美妙绝伦。他使用实物颜色词表现人物的服饰,让我们能够触摸到服饰的华美,识别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单单是红色色系的服装,他写宝玉的“大红箭袖”,凤姐的“桃红撒花袄”,房官的“海棠红小袄”,香菱的“石榴红裙子”,小红的“银红袄儿”,鸳鸯的“水红绫子袄”,黛玉的“杨妃色绣花绵裙”等等,数不清的、变化无穷的色阶质感。这些颜色词都是实物词加基本颜色词构成的,不但能够细腻地表现色阶,而且能够再现质感。由此可见,语言表意的精确和细腻是语言的发展动力。
我们选择实物颜色词介绍创生构词法的原因,是因为讲授这种构词法可以与许多语种的这类词汇做比较。例如,红色,汉语中有“血红”,英语中有blood-red。白色,汉语中有“雪白”,英语中有snow-white。汉语中有“巧克力色”,英语中有chocolate。这个实物颜色词在十八世纪后期,在英语中才开始用来表示一种深褐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的语言比较,有可能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亲切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国有一句极富哲理的思想“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教授汉语没有坚实的汉语理论基础,就会事倍功半,反之,我们运用汉语的基本理论,展示汉语的博大精深,将吸引各个民族的的友人尊敬汉语,敬仰汉语,学习汉语。
但是,汉语构词法固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汉语词汇,迅速扩大词汇量,不过,任何一般原理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汉语的基本构词法也不例外,在基本词汇范围内,它们是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的,然而,对于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就不可能运用这些构词法加以分析,理解词义了。实例不胜枚举,“胸有成竹”,就是一例。在这里“竹”,不是指的实物,而是比喻行动之前的“完整的规划和策略”。成语和典故虽然不能运用构词法帮助我们启发学生,但是成语和典故却往往是对富有深刻哲理的故事的提炼。这些故事有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理解她的博大精深。